孩子成绩下滑致家长情绪失控?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守护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期望。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故事,或许能对那些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感到焦虑的家长们和老师们有所启发,特别是在如何帮助孩子调控情绪和进行心理辅导的方面,希望各位能够静心聆听。
老王是我的朋友,他在东莞的电子厂担任生产组长。他的儿子小宇目前在东莞东华高级中学上高二。小宇自小就很懂事,成绩在中等偏上,只是性格略显内向,遇到问题往往选择独自承受。老王和他的妻子工作繁忙,日常交流常常围绕“考大学”和“选专业”展开,他们坚信只要孩子的成绩能提升,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小宇高三上学期,月考成绩下滑至班级中下游。老王得知此事后,情绪失控,在电话中对小宇说了些“不懂珍惜”“辜负了期望”之类的话。电话挂断一周后,小宇的班主任突然来电,表示小宇在学校情绪十分低落东莞东华高级中学跳楼事件,上课时分心,还有同学反映他半夜在宿舍里偷偷哭泣。老王起初并未太过在意,只当是孩子进入叛逆期,情绪波动所致。然而,上个月15日的晚上,当他接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整个人都惊慌失措——原来,小宇在学校的教学楼二楼平台上被同学拦住,他手中紧握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压力太大了,学不下去了”。
小宇抵达学校,低垂着头坐在辅导员的办公室里,眼神显得空洞无神。老王瞥见儿子手腕上淡淡的伤痕,猛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渭南高级中学求学时,也曾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遭受父亲的责打,只能躲在巷子里,不敢回家。那一刻,他的鼻子一阵酸楚,终于深刻领悟到,自己对孩子关心往往过于注重功利。
自那天开始,老王着手进行改变。他特意请了两天假,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老师告诉他,像小宇这样年龄段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尚未成熟,持续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过高期望,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新闻中那些“鬼火少年”夜间在医院走廊乱闯,表面上看是叛逆和顽皮,实则很多都是内心压抑的极端表现。老王这才明白过来,在孩子追求高远目标之前,首先应当关注他是否感到疲惫。
老王真正受到启发的,是上周在家长群中阅读的一篇名为《眼科专家破解青少年用眼八大流言》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孩子经常揉眼睛或许是压力过大的迹象”,这让他联想到小宇最近经常抱怨眼睛干涩,之前他总认为这是由于过度使用手机所致。他这才意识到,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实际上可能是孩子无声的求助信号,而他之前却从未留意过这一点。
老王每天下班后,不再询问作业是否完成,而是走到小宇的桌子旁,告诉他:“爸今天在厂里做了新出的饼干,给你带了两包当零食。”周末如果没有加班,他会带着小宇去公园散步,一边听孩子谈论班里同学的趣事,一边听他讲述喜欢的动漫。半个月过去了,小宇的脸上渐渐多了笑容。尽管上次模拟考试他并未重返优等生的行列,但他却首次主动向老王表示:“爸东莞东华高级中学跳楼事件,我确实在高二生物这一科上有所进步,只是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我下次会再加把劲。”
每个孩子都如同缓缓发芽的种子,而非急于速成的盆栽。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心理放松和情绪良好更为关键。期待家长们能从老王的经历中领悟到,减少对“非名校不可”的执着,多留意孩子默默皱眉写作业的瞬间;少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多关心一句“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轻易地摧毁一个孩子的内心,只需一次缺乏耐心的责骂、或是持续的冷漠与忽视即可;然而,守护一个孩子的成长,却并不复杂,一句充满关怀的话语、一段真挚的陪伴便足够。若你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更多的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别忘了点赞和收藏,提醒你周围的家长朋友们。此外,恳请大家将这篇文章转发出去,为那些在教育焦虑中摸索前行家庭带来一丝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