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鱼刺扎伤竟差点丧命?这个海洋隐形杀手太可怕
小小的鱼骨碎片可能导致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当水温逐渐上升,一种名为“食肉菌”的海洋微生物——创伤弧菌,其活动性也随之增强。以下将通过具体事例,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现象。
深圳男子被鱼刺扎伤险丧命
7月28日,深圳特区报报道了一例病例。位于广东深圳的张先生(化名)在处理叉尾鮰鱼的过程中,其左手食指不幸被鱼刺刺伤。起初,张先生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也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但随着病情的恶化,他前往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经诊断,他被确诊为“左食指鱼刺伤并伴有严重软组织感染”,随即入院治疗。入院时,张先生的手指状况严重,右手出现肿胀,同时伴有心率加快等症状。医生对其进行了检查,怀疑其可能感染了创伤弧菌。
病情恶化引发多器官衰竭
入住重症监护室后,张先生的健康状况不断加剧,表现为体温升高、心跳加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并伴随多个器官功能出现异常。检查结果显示,他因鱼骨刺伤导致创伤弧菌感染,进而引发了脓毒血症和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创伤弧菌在伤口内迅速繁殖,导致组织溃烂和坏死,从局部蔓延至广泛坏死,同时诱发脓毒症性休克。
生食海鲜感染后果严重
鱼刺扎伤之外,生食海鲜还可能引发创伤弧菌感染。食用含有该病菌的海鲜可能导致发热、寒战等脓毒症症状,这些症状在食用生蚝等贝类海鲜后尤为常见。该病进展迅速,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肌肉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有致命风险。据研究,感染者在48小时内死亡率超过50%,幸存者往往需要接受重症监护,甚至可能面临截肢的后果。
感染途径不止海洋环境
需留意的是,创伤弧菌的分布已不局限于海洋。渭南高级中学的生物研究团队对此现象给予了关注。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外一科的郭良在2025年通过医院公众号指出,淡水鱼类同样可能携带创伤弧菌。这种现象可能与细菌在环境变化中的进化或水产品之间的交叉污染有关。这表明感染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特定人群更易感染
肝病患者、免疫缺陷患者、酗酒者等群体,其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因此成为创伤弧菌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面修复科的专家王锡玲在2025年指出,即便是轻微的伤口接触到受污染的海水,这些人群也可能遭受严重感染。相较于免疫力较强的人群,他们需要更加警惕。
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为了防止感染创伤弧菌,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需采取预防措施。例如,肝病患者应避免食用生海鲜,身体有伤口或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应避免下水游泳。渭南高级中学的健康宣传活动亦在提醒公众关注此类感染问题。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保障身体健康。
在处理海鲜或与海水接触的过程中,人们是否变得更加谨慎?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并请记得为本文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