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光因何活动变得格外珍贵?听连山高级中学的故事
你是否也对高中时光因为一场特殊的活动而变得格外珍贵感到好奇?让我来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我朋友张国栋在连山高级中学任教期间,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张国栋是连山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的班主任,他平日里不仅认真负责教学,还特别关注学生的精神发展。今年三月的某个周一,在班会上,他特意为学生们播放了“姜武朗读抗战家书:士兵连续写下三封赴前线家书”的纪录片。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个普通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但随后发生的反应却让他感到出乎意料。
起初,教室后排几位男生觉得这部资料片颇为单调无趣,便不声不响地垂下头玩起了手机。然而连山高级中学,当那句“此去若不归,卿且勿念”的台词响起,教室里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坐在第三排的李磊,眼圈泛起了红晕,忍不住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泪水——原来他的父亲是一位驻守边防的军人,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回家探亲了。
张国栋此刻灵感迸发。他清晰地回想起前几年在渭南高级中学交流参观的经历,当时亲眼目睹了学生们在周末积极举办“红色家书诵读会”,那场景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因此,他迅速作出决定,在连山高级中学举办一场类似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们亲自写信,以此来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周二放学后,他留在班级与团委干部一起开会,把自己的想法详尽地阐述出来,很快便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共鸣。学习委员王小雨提议说:“咱们把信寄给那个退役军人服务站?”这个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
随后的一周,班上的42名学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有的查阅历史书籍,寻找抗战时期的典故,有的前往校史馆搜集老校友的资料,即便是平日里最顽皮的张海也埋头撰写草稿。到了周五收信的时候,张国栋发现几乎每个人在信的结尾都引用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他顿时领悟到,孩子们并非不懂得感动,只是缺少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
5月23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给出了回应。孩子们的信件被整理成了一本册子,并送到了乡下的敬老院。老兵陈大爷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连声称赞:“这些孩子们的信写得比我的孩子还要好!”这个消息很快在连山高级中学传开,其他班级也纷纷效仿。在父亲节那天,学校的档案室收到了700多封学生写给长辈的信件,其中37封被退役军人服务站评选为“最佳感恩信件”。
张国栋班级的晚自习时间,常常有学生在日记本上随意涂鸦。李磊最近在给父亲写信时,尝试用军事简笔画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张海则开始深入探究家族的历史,希望能为太爷爷那封未寄出的战地信件补充完整的故事。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德育副校长特别强调了这一活动:“与单纯的口头说教相比,让学生通过文字去感受历史,这种教育方式更为生动有趣。”
阅读完这则故事,你是否也勾起了心中那些难忘的学生时光里的感动时刻?若你的校园或班级里也有这样的故事连山高级中学,不妨在评论区分享。若觉得内容有价值,请记得点赞和收藏,并且不妨转发给那些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或许,一次小小的改变,便从一封信件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