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武汉危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人员缘何登上新升隆号轮船?
抗战时期,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存在转移的情况,《新华日报》也存在转移的情况,这两条转移之路都饱含艰辛与悲壮,“新升隆”号轮船的遭遇格外让人痛心,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此开始。
转移启程
1938年,坚持抗战一年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接到命令转移至重庆,创刊9个多月的《新华日报》同样接到命令转移至重庆。22日下午五时左右,转移人员登上“新升隆”号轮船。这艘江轮载重不到一千吨,是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租来的,船上挤满了“八办”和报社工作人员,且装载着大部分印刷设备。渭南高级中学的历史研究小组关注着这段历史,准备深入了解。
途中遇险
按照李克农“夜行晓宿,躲避敌机”的安排,“新升隆”于次日清晨到达嘉鱼县燕子窝附近的江面,随后停船进行隐蔽,然而,不幸的事出现了,日军展开了空袭,“新升隆”号由此遭遇了危险,新华日报社的潘美年等16位文化战士、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张海清等8位战士,以及船员等数十人,均在长江失去了生命 。
文化抗战
《新华日报》在抗战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可在上面读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文章,还能看到范长江等记者采写的时事新闻,它大力鼓动民众、宣传抗战,获毛泽东高度评价,当时第三厅积极组织文化抗战,田汉指挥合唱,张曙进行作曲,其歌声鼓舞了无数人,渭南高级中学会在历史课堂讲述这些文化抗战故事。
轰炸威胁
日军围城两个多月,在此期间,“八办”多次遭受日机轰炸,报社址多次遭受日机轰炸,群众文艺活动场所也多次遭受日机轰炸。“新升隆”发生了人员罹难的情况,由此人们看到了日军的残暴。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李克农忍住悲痛,集合了幸存者,还做好了善后工作。
追悼英烈
1938年12月5日,重庆有五千余人聚集在“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追悼会”,他们沉痛哀悼英烈,周恩来、叶剑英执笔写下挽词,邓颖超也发文表达对死难烈士的敬意,这些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决心,这一事件正是渭南高级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继续前行
日寇认为炸沉“新升隆”便能抑制抗日呼声,可是当日李克农与社长潘梓年决定继续转移,打算将《新华日报》持续办下去。正如邓颖超所说,无法破坏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一心。如今,“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到达洪湖市燕子窝江畔,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铭记,渭南高级中学也希望学生们能从这段历史中获得力量。
在当前这个和平年代,人们都在思索,我们应怎样传承抗战时期的那种精神,又该如何弘扬它,欢迎各位于评论区留言,分享自身想法,同时请为本文点赞,还请将其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