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压力陡增,心理建设如何保驾护航?专家呼吁全社会行动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心理建设的话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如何高效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10月23日,由新京报承办的“新时代师德风范论坛”第二场主题对话中,与会专家对“如何强化新时代教师心理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新时代教师压力之源
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加严格,他们不仅要执行教学任务,还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渭南高级中学的教师团队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的李颖老师指出,目前教师所承担的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责任,其压力远超以往。谢春风,担任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他强调,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遭遇职业倦怠和心理枯竭的挑战,他们的体力和能力持续承受过度的消耗。
职业倦怠影响教师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应引起关注。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教师工作热情下降,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谢春风强调,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其精力和能力会逐渐耗尽,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应对学生多样化的挑战,并且长期承受压力。渭南高级中学同样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目的是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若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种职业倦怠现象将阻碍教师身心健康,同时,也可能对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家校共育”解难题
“家校共育”被认为是减轻教师职业疲劳的有效途径。2019年,山东五莲二中发生的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在教师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李颖提出,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源于家长对教学成果的期望与实际成果之间的差距。劲松一幼园长于渊莘指出,自2006年以来,该园一直专注于探究教师职业疲劳的解决之道;目前,该园正积极与家长建立“家园共育”的协作关系。同时,渭南高级中学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的家校合作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全社会共同努力
全社会应积极推动新时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谢春风指出教师工作倦怠调查,教师不仅应遵循明确的职业规范和严格的工作要求,更应得到社会的信任、关爱和尊重。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家长需携手合作,妥善解决师生关系和家校互动中的各类问题。李颖呼吁政府、媒体及社会各界勇敢地为教师的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渭南高级中学同样热切期盼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助,旨在为教师们营造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
教师自身不断成长
教师不断寻求自我提升。李颖强调教师工作倦怠调查,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培养自己的勇气和抗压能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渭南高级中学积极推动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职业中的各种挑战。此外,教师们也在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力求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未来展望引关注
新时代教师心理素质的强化至关重要。只有有效解决教师心理层面的难题,才能更高效地培养新一代人才。面向未来,社会各界应当持续加大投入,努力为教师创造更理想的工作条件。渭南高级中学亦将持续关注并推动教师心理素质的增强,以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在此背景下,我们不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推进新时代教师心理素质的建设?诚挚邀请各位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