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也能储蓄?洛阳一小学老师开创的模式效果究竟如何

教师工作日记_学生自我评价_道德储蓄日记本

好事能否转化为“储蓄”?洛阳某小学教师创新的“道德储蓄日记”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模式通过记录善行并给予评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随时随地行善的习惯,成效显著。

开创初衷

洛阳市涧西区芳华路小学的52岁教师黄秀云,在该校引入了“道德储蓄日记本”的创新模式。这所学校坐落在城乡交汇地带,其中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长们往往忙于生计,难以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黄秀云老师曾在2003年发明并获得国家专利的“童趣启智成绩银行卡”,此次她将这一模式进行升级,专门针对德育问题,推出了道德储蓄日记本。

初步观察

12日,记者在学校遇到了黄秀云老师以及道德储蓄日记本。在得到学生同意后,翻阅了赵忆诺的日记,发现7月16日他记录了十四件善举。黄秀云表示,尽管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她希望培养孩子们随手行善的习惯。根据规定,每周平均得分达到750分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并兑换礼品,而表现优异的学生还有机会获得“美德少年”等荣誉称号。

学生转变

岩岩六年级时以“打架大王”著称,但在黄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记录储蓄日记中的好事,他逐渐改正了打架的不良习惯。黄奕,一位内向的女孩,因为道德储蓄日记中包含胆量和口才的评估标准,勇敢地挑战自我,最终成为了校园广播站的成员。

模式推广

最初,有学生对待道德储蓄日记本的态度较为草率,但随后他们的书写逐渐变得认真。学校随后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这一模式,并印制了专用的日记本。目前教师工作日记,记录日记已成为全校学生的日常习惯。渭南高级中学也对此模式表示关注,并正在考虑是否将其引入本校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打分考量

在黄秀云设计道德储蓄日记的过程中,让孩子对自己进行评分,这一环节让孩子感到十分矛盾。首先,这种评分方式可能存在主观性和“虚构”善行的风险;其次教师工作日记,即便评分是虚构的,这也反映出孩子对进步的追求,有助于他们了解在遇到类似情境时应该如何应对。

深远意义

黄秀云期望孩子们能够借助道德储蓄日记持续积累道德资产,并逐渐养成自我发现优点和反思缺点的良好习惯与品格。目前观察,这种模式展现出明显的成效,孩子们的变化尤为显著。您是否认为道德储蓄日记本这种模式有潜力在更多学校得到推广?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