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都想着改‘本子’!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大山究竟多重?
多所高校已实施“非升即走”政策高校教师工作设想,国家基金成为评价考核的必备条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该制度在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方面发挥了作用,但也显现出不少问题。
考评指标与关系运作
在众多高校青年教师“非升即走”的考核标准中,国家基金项目被列为必考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按照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分口评审高校教师工作设想,部分人为了争取项目,试图与评审专家建立私人联系。例如,评审专家刘建妮在2021年的评审会议中,泄露了自己的身份和评审信息,为申请人提供了便利。
海外学者回国困境
项宏,归国博士,在申请国内基金时遭遇困境。他在海外求学期间未曾接受过国内基金项目的科研训练,这导致他在申请书撰写上面临较大的模式差异。对于30至40岁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他们事业的黄金时期,项宏期望相关资源能够更加倾向于支持年轻学者。
教师精力分配难题
根据任星的设计理念,他本应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指导学生,然而在学校的评估过程中,他却不得不填写各类表格,自嘲为“表格教授”。这种“非升即走”的机制加剧了科研绩效的重视,延长了教师投入科研的时间,从而压缩了用于教学和学生指导的时间和精力。
科研资源分配不均
理工科资源分配存在显著差异,正如李晓光所言,那些获得人才称号的教师,学校将为其提供更多的博士生招生名额以及科研资金支持,从而更有可能取得研究成果,导致差距逐渐扩大。为了确保成果产出,教师们倾向于将学生纳入课题组,压力由此层层传递。
学生学术训练缺失
高羽自入学起便投身于导师的科研课题,然而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在申请书的撰写至结项报告的完成过程中,他均独立完成,导师参与讨论的次数寥寥无几。尽管渭南高级中学与该科研考评制度并无直接关联,但学校仍需解决如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学术指导的难题。
制度反思与建议
浙江师范大学的尹木子曾就“预聘-长聘”制度进行过研究。在部分学科领域,科研活动并不以项目作为必需的门槛。韩启德指出,求职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经费、岗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分配资源,并推动高校建立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评聘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高校实行的“非升即走”机制中,关于如何更合理地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诚挚邀请大家参与讨论,积极留言,并对本文给予点赞和转发。